|
制造業大市中心城區的十年轉型路 二維碼
545
![]() 【南方網訊】一道亮光劃過鐵板,伴隨著吱吱聲響和強光,厚厚一層鐵銹應聲落下,鐵板瞬間變得光潔如新。這種利用不同材質對光波敏感度不同的特質進行除污的新型清洗器,本月底將在禪城實現量產。 近日,華南高能激光研究院(下稱“研究院”)在佛山市禪城區正式揭牌。掌握一系列激光核心技術的研究院的落戶為佛山制造業打開了全新想象空間——一系列以往只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將在禪城實現。研究院的落戶之于禪城的意義還遠遠不止如此,在禪城區委書記劉東豪看來,研究院的落戶是對禪城區近年來堅守城市和產業雙轉型的“嘉獎”。 作為佛山中心城區,早在十多年前,伴隨著城市發展天花板的到來和傳統發展路徑走到盡頭,禪城對于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開啟了艱難求索。在這個過程中,一系列變革在1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斷書寫著新的故事,一方面通過硬件建設和交通路網的完善讓城市的肌體變得更強壯,另一方面通過政務改革打通了創新發展的血脈,讓老城區煥發出新生機。 通過長達十多年的轉型,禪城區的硬件配套和軟環境建設都取得了長足發展,昔日的老舊廠房“長”出了現代化大樓,產業轉移造成的空缺逐步被一批新興業態所填補,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優質標桿項目相繼落戶 老城區煥發產業發展新生機 在華南高能激光研究院以西約6.5公里,一座現代化的工廠里,高度智能化的生產線通過一系列先進設備實現24小時實時監控、全過程自動檢測、校準、自動分析。來自韓國的進口總成下線測試臺和美國的進口測量設備平均每113秒完成一臺混合動力合成箱的檢測工作,這些混合動力合成箱將被裝配到眾多知名品牌的混合動力汽車當中,成為汽車運行的心臟。 這里是位于禪城區南莊鎮的科力遠CHS佛山基地,總投資額超百億元,去年6月底一期工程正式投產。“目前我們與各大整車企業成功合作開發出15款混動車型,上市4款,所有訂單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與整車廠在新款混動車型的開發也在同步展開。”科力遠CHS公司總經理劉彩云告訴筆者,CHS公司作為國內唯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深度混合動力總成系統平臺,自落戶佛山以來,在技術平臺、產品、制造、實驗資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作為國內混合動力總成技術的引領者,科力遠CHS項目的落戶是禪城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讓禪城在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開放性的混合動力總成平臺,科力遠CHS項目有望帶動更多上下游配套企業在禪城形成集聚效應。 就在CHS項目一期工程投產后的4個月,2018年11月,世界三大權威內燃機研發機構之一的德國FEV虎威發動機技術有限公司(下稱“FEV”)落戶禪城豐收街·菁創聚中開院佛山孵化中心。作為德國最大的發動機設計與研發公司,虎威FEV公司為世界的主要汽車企業提供發動機技術、能源技術和汽車動力總成方面的服務。 “我們希望與佛山本地企業在燃料電池、新能源、混合動力等多個方面展開合作。”德國FEV動力總成和運營副總裁斯蒂芬·尼德爾說,FEV正與佛山企業圍繞智能駕駛、燃料電池等領域展開洽談。 以科力遠為代表的汽車產業在禪城的落地生根,離不開佛山和周邊城市已經積累起來的雄厚汽車產業基礎。與此相比,華南高能激光研究院的落戶帶有更強的顛覆性,在此之前無論是禪城還是整個佛山,激光產業都處于一片空白。 研究院專注于高能激光相關領域的研發和技術成果轉化,從海外引進了兩支國際頂尖的高能激光技術團隊和智能化激光清洗技術團隊,同時聯合國內多家重點高校組建了極具競爭力的本土激光技術專家隊伍,掌握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核心技術。這樣的項目落戶到佛山這座制造業城市,在以往是很難。 對于此次落戶,華南高能激光研究院執行院長李昊錦表示,一方面是看重佛山雄厚的工業基礎,為激光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廣闊前景,另一方面是受禪城良好營商環境的吸引。 “再好的技術只是個種子,好的種子離不開好的土壤和培育環境,佛山乃至禪城的政商環境和服務意識引領全國,所以我們愿意到這里來發展。”他以研究院的注冊為例,在內地某城市最快也要一個月才能完成全部手續,在禪城通過一門式服務,只要兩個小時,“我們有兩個博士不能到現場來,禪城一門式服務通過遠程人臉識別技術核對了身份信息后,順利地幫我們辦理了相關手續。” 對于讓企業頭疼的高端人才落戶、員工子女入學等難題,李昊錦表示在禪城都能輕松得到解決。政府各職能部門主動上門了解企業需求,主動服務,解決企業發展的后顧之憂,這些都是營商環境的綜合體現。” 十年轉型不動搖 “軟硬兼施”鋪就高質量發展之路 “我們不能隨便招一些低端的產業項目進來,過幾年又要重新轉型升級。于是禪城找來了對城市長遠發展有益的許多項目。”禪城區委書記劉東豪說,無論是科力遠CHS項目還是華南高能激光研究院,都是具有產業帶動效應的項目,能夠為傳統產業升級提供技術工具,或者能夠吸引上下游配套產業集聚,這些都與禪城這么多年的定位不謀而合。 科力遠和華南高能激光研究院等優質項目的落戶,對于經歷了漫長轉型期的禪城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嘉獎。在劉東豪看來,這是市場用腳投票,對禪城過去十多年堅持城市和產業雙轉型的肯定。 作為佛山中心城區,改革開放初期,禪城依托原有的工業基礎和毗鄰港澳的優勢,在珠三角地區率先啟動了工業化進程。香港佛山社團總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羅家聰見證了那段歷史,“改革開放之初香港在制造業、商業方面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樣本,不少賺到了第一桶金的香港人,開始回到家鄉佛山開廠做實業。他們把先進的技術、企業管理的辦法帶到佛山來。” 在這個過程中,包括建筑陶瓷、紡織、電子等一批產業在禪城迅速崛起,成為三大支柱產業。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這些產業逐步向南海、順德等周邊區擴散,對于佛山各區的工業起步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劉東豪認為,這個階段禪城實際上扮演了佛山“老工業區”的角色,禪城的發展是佛山經濟騰飛的縮影。 進入21世紀,只有154平方公里的禪城逐漸觸碰到城市和產業發展天花板,僅僅依靠傳統產業已經難以支撐經濟體量進一步壯大。 “禪城是一個以傳統制造業為根基的城市,制造業也為禪城帶來了環境上的壓力。過去在禪城的一些工業區里,空氣里都是煤的味道,綠化帶的植物上布滿了灰塵。”劉東豪說,產業要升級需要吸引優秀人才,這就要求中心城區從根本上走上集約發展之路。在此背景下,在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禪城就提出要進行城市和產業的“雙轉型”,從城市環境開始突破,推動一批傳統產業生產環節的遷離。 南莊鎮陶瓷產業促進會主席冼永恒曾任南莊鎮副鎮長,對于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建陶是南莊的經濟支柱。為了順利推進生產環節的遷移,政府首先做通了羅南村和新明珠集團的工作,由這兩個產業標桿作為表率,帶動其他村和企業陸續把生產線搬離南莊。” 傳統產業生產環節的轉型打開了產業發展的空間,與此同時,城市的發展賦予了禪城打造佛山“強中心”的新使命。為此,從2011年開始,禪城先后投入200億元推動城市升級,城市交通路線建設和環境提升、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今天下午我從區政府出發去佛山市高新區科技產業園,只用了10分鐘時間。”在華南高能激光研究院的揭牌儀式上,劉東豪把這種城市快速連接歸結于禪城城市硬件的投入,正是通過季華路快速化改造、魁奇路東延線開通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禪城的城市格局才得以拉伸,與周邊區的連接更加通暢,區位優勢得以快速積累。 在硬件提升的同時,從2014年開始,禪城還著力城市軟環境的改造提升,推進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研究院來禪城注冊的時候,只花了兩小時就把工商登記執照拿到手。禪城一直在做的,不是局限在體制內的簡政放權,而是換位思考禪城應該為企業和市民提供怎樣的服務。”劉東豪說。 轉型“種子”結出發展“碩果” 城市競爭力排名創新高 新興項目扎堆落戶 通過持續十多年的雙轉型,禪城無論是硬件建設還是軟環境的打造都得到了長足進步,城市競爭力不斷增強。在去年的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研究中,禪城躋身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16位,較2017年上升2位,在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和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中分別位列第11、第12位。 城市競爭力排名的提高反過來又吸引了一批新興產業項目,形成城市和產業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根據統計,去年全年,禪城新增意向、簽約、動工項目91個,投資總額603.89億元。在內資項目方面,意向、簽約、動工投資額超億元的內資項目69個,投資總額572.29億元。其中投資額超10億元的重點內資項目8個(不含房地產項目),投資總額145.5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82個不含房地產的新項目中,新興產業占了大部分。其中,智能相關的產業項目4個,投資總額8.5億元;節能相關的產業項目3個,投資總額15.1億元;生命健康產業項目9個,投資總額113.24億元;高端裝備相關項目10個,投資總額34.2億元;現代服務業項目56個,投資總額311.32億元。按照投資額計算,生命健康和現代服務業招商成績突出,分別占比23%和65%。 “禪城去年的招商不僅僅是項目增多,投資額增加,最重要的是企業對禪城的信心在持續增強。”禪城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負責人說。 以全球第二大汽車車燈照明系統跨國企業法雷奧為例,在全球汽車產業下滑的情況下,在禪城的生產基地增資擴產。第一期計劃增資約2.5億元,建設生產、研發、實驗和辦公用房。第二期擬增資5.5億元,設立中國區總部。 接連的重大項目和高質量的項目落地,也為禪城帶來了頂尖人才等創新資源,推動禪城創新鏈條不斷完善。去年以來,禪城已吸引高層次人才近600人,包括院士團隊等。目前全區人才總量累計達24.5萬人,其中副高及碩士以上高層次人才1.1萬人。 在石灣,去年9月,“佛山市清美工業設計策略與原型創新研究所”在廣東省(佛山)軟件產業園揭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柳冠中帶領設計研究團隊正式入駐石灣西片區,與禪城攜手打造國際創新設計的試驗田和橋頭堡,賦能禪城乃至佛山智造。 在張槎,微納(佛山)生物醫藥公司由掌握領先技術的科研團隊運營,致力于研發與生產基于世界領先的外泌體納米顆粒藥物;廣東特支計劃成員寧成云的項目,長期從事骨植入材料研究,現已進駐張槎華南生命科學園,致力于生物新材料的科技成果轉化及推廣。 ■關注 構建企業服務生態圈 從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拓展 隨著華南高能激光研究院的揭牌,標志著由市、區共建的華南高能激光產業園項目取得了關鍵進展,該項目也成為繼科力遠等重大招商引資項目之后,禪城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一件備受關注的大事。外界不禁要問,這些優勢項目為什么選擇禪城?“只用兩個小時就拿到工商執照。”這是華南高能激光研究院執行院長李昊錦今年在申請工業執照時對禪城一門式服務高效、便捷的切身體會。 事實上,改善營商環境是禪城近幾年一直不斷深化的課題。“目前禪城區已經構建了以一門式為代表的政務服務生態,接下來需要在企業服務方面努力完善營商環境。”禪城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負責人說。 他把營商環境分為軟環境和硬環境兩部分。“從地理位置看,禪城區被其他區緊緊包圍,但是我們這幾年逐漸從基礎設施層面把禪城的面打開了。對內有季華路快速化改造,對外魁奇路東延線打開了東大門,佛山大道和禪西大道連接北大門,廣明高速直通高明。”該負責人表示,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禪城與外界的連接更加緊密,區域合作更加頻繁,溝通更加高效,吸引人才、資本和技術進入禪城。 “軟環境就包括政務服務環境和服務生態的構建。”去年12月,禪城啟動了企業服務月,其中一項關鍵舉措就是成立企業服務中心。依托企業服務中心,禪城將成立企業服務聯盟、企業發展咨詢委員會、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和禪城區金融服務平臺,讓平臺發揮市場力量,鏈接與整合企業間上下游資源,推動企業產業鏈、服務鏈有效融合,實現企業間互補與合作,推動全區企業抱團發展,攜手共進。 這種部署很快就轉化為實際行動,在企業服務中心成立之后的兩個月,禪城區有關部門組團走訪了轄區內200家企業,與企業展開深度交流,其間不斷梳理企業服務思路。2月20日,佛山全球創新技術應用轉化中心(香港分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技術應用轉化中心在禪城簽約揭牌,將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集創新信息傳播、服務資源對接、科技成果展示、技術交易服務等于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 ■數讀變遷 第三產業比重“逆襲” 2008年禪城區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據為24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數量的比重為46%;與此相比,2017年禪城三類產業的從業人員數量分別是1322萬、25萬和37.8萬人,十年間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量增加了近14萬人,占比全體從業人員比重提升14個百分點至60%。 分行業來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從業人員增幅較大。其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從業人員從1.23萬人增加到2.18萬人,漲幅77%;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的從業人員從3917人增加到5896人,漲幅51%。此外,包括金融、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現代服務業從業人員數量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 與從業人員數量變化相匹配,過去十年禪城三類產業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第三產業產值從2008年的345.91億元提高到2017年的973.3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42%提高到57%。 【記者】孫景鋒【實習生】楊暉桃 來源:南方網2019-03-07標題《制造業大市中心城區的十年轉型路》資訊。 聲明:除特別指明外,均為原創,互聯網崇尚分享,但轉載請注明出處“希瓷?瑪布里瓷磚”。http://m.jinhualtd.com/h-nd-1300.html
|